在《剑来》中,大骊国师崔瀺提出的"事功学问"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理解他与李斯对应关系的关键。事功学说强调学问与实践相结合股天下,反对空谈虚礼,主张"治学治国,学以实用,以解实难",这种思想与李斯所推行的法家理念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1. 崔瀺事功学说的内涵
崔瀺的事功学说是在对儒家传统的反思和批判中形成的,他认为儒家道统"繁文虚礼之说日渐兴盛,重虚之风严重,且颇多自相矛盾",因此需要推出务实的事功学问来正本清源。
在《剑来》的叙事中,崔瀺的事功学说通过大骊王朝的改革实践得到了充分展现。他帮助大骊"一国统一一洲",推行事功执政,使"大骊朝堂所有官职凭战功获取",减少了"修士凭借修为乱国的威胁"。这种重视功绩和能力而非出身和修为的用人原则,与李斯在秦朝推行的官僚制度变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展开剩余61%2. 李斯法家思想的实践
李斯作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政治理念强调严刑峻法、中央集权和功利主义。他协助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这些政策与崔瀺的事功学说同样体现出了实用主义、效率优先和结果导向的特点。两者都试图通过强有力的制度和规则来重构社会秩序,实现国家和天下的统一与稳定。
3. 思想代价与历史反思
然而,崔瀺的事功学说和李斯的法家思想都面临着道德困境和历史争议,崔瀺的事功学说着重于"将生死、七情六欲这些含糊不清的概念,设置出九条相对笼统的大纲,再细分出三十六种细则,以此作为指导行动的准则"。这种过于理性和工具化的思维方式,往往忽视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重要性。
同样,李斯的法家思想也因为过于强调严刑峻法和功利主义而导致了秦朝的迅速灭亡。司马迁评价李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適立庶"!
4. 历史镜像与回响
《剑来》中的崔瀺与历史上的李斯构成了一组深刻的历史镜像关系,两者在师承关系、学术立场、政治成就、同门关系、艺术造诣和核心理念等方面都表现出显著的相似性。他们既是天才的战略家,又是道德的争议者;既是时代的塑造者,又是命运的囚徒。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权力并不能保证幸福的结局,道德和效率的平衡是人类永恒的难题!
发布于:山西省财富牛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